-
ECFA签署成效与检讨
作者: 发布: 2020-08-14 分类: W生活馆 阅读: 897次
<><>摘要
<><>
<><>本文由经济角度出发,评估ECFA签署前后台湾对中国与东协贸易规模变化,藉以检讨ECFA签署的短期成效。自2007到2011上半年的出口规模变化分析,大陆与东协国家分别达到2007年出口规模的138.28%与156.96%,显示这两个国家已然成为我国未来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政府推动ECFA的签署确实具有前瞻眼光。此外,2011年上半年虽然仅受惠于第一期早收清单,但对大陆地区贸易总额已经快速跃升,并已经超越过去五年水準。因此可以判断关税减让降低交易成本已经达成初步效果,增进市场规模的政策目标已经初步显现,未来势必可以达成经济互利,提高彼此厂商利润的目标。
<>本文<><>
<><>台湾以外销出口作为经济发展主要的支柱,经贸立国绝对是一个缺发天然资源的海岛国家不得不为、也是天然优势下的绝对选择。2008年5月马英九总统在就任后的第一场国际记者会上即宣示,台湾如果不能参与东亚经济整合协定,未来台湾经济将被会迅速边缘化。马总统随后在2009年2月底提出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药方,希望藉由ECFA开启台湾加入东亚经济整合协定的大门。经过一年多的沟通与协商,两岸于2010年6月29日正式签署ECFA。
短期来看,在签订两年内陆续实施早期收获清单,其中第一阶段服务业开放清单已于2010年10月与11月陆续开放,货物与服务业早期收获清单也已于2011年元旦起按期实施。大陆对包括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纺织产品、轻工产品、冶金产品、仪器仪錶产品及医疗产品等10类、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实施降税,这项措施使台湾的强势出口产业因此受惠,两岸原产地证明验证审查制度已经初显经济效益。<><>
<><>依据中国大陆海关统计,2011年1月至2月大陆自台湾进口总额为182.79亿美元,较2010年同期成长20.19%;其中陆方给予我方早期收穫清单内货品之进口额为29.9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28.47%。另依据我国海关统计,100年1月至2月我方自中国大陆进口总额为61.7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31.81%;其中我方给予陆方早期收穫清单内货品之进口额为7.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45.2%。虽然两岸间贸易同步成长,但因为台湾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产品实施降税,降税产品包括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及其他产品等4类,相信也将对台湾的相关业者造成威胁。
<><>
<><>中长期而言,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自2011年1月6日正式成立后,2月已在台湾举行了第一次例会,确定成立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海关合作与产业合作等6个工作小组。3月启动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与争端解决机制等三大后续协商,并对投资保障协议谈判获得共识。如果谈判进展顺利,2011年下半年将可提出第二批两岸早期收获清单。未来将可逐步降低两岸间货品与服务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障碍,并朝向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远程目标进展。
<><>
<><>本质上,ECFA的签订原本即是一项经济性架构,旨在透过两岸的关税障碍的相互免除,增进企业的竞争力,是一项不辩自明的关税优惠协议。ECFA的签订内涵与必然条件是双方处于和平共存的状态,并且是互利竞争的贸易伙伴,签署的前提必然是「和平互利」。若是以简单的经济理论来看,两国之间的关税减让即是透过降低交易成本,达成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政策目标。待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后,较易达到经济规模,便可以提高双方的预期利润。因此所谓的ECFA让利说可以视为一种短期的宣传策略或短期效果。学理上来说,交易成本的降低将达到双方交易规模成长的长期效果,并且对于具有市场技术优势或是通路优势的一方相对有利。
<><>
<><>ECFA的短期目标是为我国产业打开参与东亚经济整合体制的大门,中长期目标则在增进国际经贸投资。ECFA签署初期,政府即委託中华经济研究院以国际通用及Taiwan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等经济模型评估,结果认为签署ECFA对台湾 GDP、出进口、贸易条件、社会福利均呈现正向成长,预估整体经济成长率将增加1.65%-1.72%、总就业人数将增加25.7-26.3万人,对总体经济有明显正面效益。
<><>
<><>表一是我国2007-2011上半年对主要国家出口成长率与出口比重。分析表一的数字,我们可以发现若将2007年H1设为比较基準,并以该年规模推算,2008年H1我国对中国与东协国家的出口成长规模一枝独秀,大幅超越其他地区。2009年H1受到金融海啸影响,仅日本相对稳定,其他国家较2007年H1规模减少约22%~28%。2010年上半年对中国与东协的贸易规模相较其他地区快速回升,已经超越2007年H1的规模22%~25%,显示ECFA的签署确实已经达到提高双方预期利润的效果。2011年H1虽然前期基期较高,但对主要国家出口亦持续成长,尤其对东协国家的出口持续高度成长,显示ECFA的签署亦对厂商出口东协各国存在心理预期的效果。
<><>
<><>至于2011年H1对美、欧出口成长率数字相对其他地区最高,应可解释为美国与欧洲市场复甦缓慢,若以相对年度规模的角度来看,应当较为可信。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到2011上半年的规模变化而言,大陆与东协国家分别达到2007年规模的138.28%与156.96%,显示这两个国家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政府推动ECFA的签署确实具有前瞻眼光,并且可以佐证未来待投资保障协议谈判获得共识,以及第二批两岸早期收获清单提出后,长期出口规模将持续高速成长。
<><>
<><>表三呈现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台湾对大陆地区进出口与贸易出超数据。若将其数字趋势变化以图形显示,虽然当期仅受惠于第一期早收清单,我们可以发现贸易总额在2011年间快速跃升,并已经超越过去五年水準。因此可以判断关税减让降低交易成本,达成提高市场流动性与经贸规模的政策目标已经初步显现,未来在市场规模逐步提高后,势必可以达成提高双方利润的目标。
<><>
<><>本文由经贸角度出发,评估ECFA签署前后台湾对中国与东协贸易规模变化,便藉以检讨ECFA的短期经济成效。本文认为,ECFA签署可以确认两岸和平发展,象徵政治上朝向稳定的途径迈进,对于经济与投资已经具有激励效果,可以视为激发经贸投资的领先指标。其次,ECFA的签署成效应当属于长期效果,尚无法因为短期的贸易规模成长就贸然判定其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而ECFA的签署将造成我国部分产业的短期不平衡现象,虽然对我国总体产业来讲利多于弊,但对部分产业而言将有短期冲击,政府应积极施予相关补救措施。最后,我国中小企业厂商短期将受惠于ECFA早收清单,尤其这些厂商都群聚于中南部地区,相信对于中南部地区就业帮助效果将高于北部都会地区。
<><>
<><>表一、台湾对主要国家出口成长率与出口比重:2007-2011上半年
<><>
<><>2007H1
<><>2008H1
<><>2009H1
<><>2010H1
<><>2011H1
<><>
<><>成长率
<><>出口比重
<><>成长率
<><>出口比重
<><>成长率
<><>出口比重
<><>成长率
<><>出口比重
<><>成长率
<><>出口比重
<><>中国
<><>8.0
<><>39.6
<><>21.7
<><>40.8
<><>-36.2
<><>39.6
<><>61.9
<><>43.0
<><>10.0
<><>40.5
<><>美国
<><>-1.1
<><>13.5
<><>-0.9
<><>11.3
<><>-27.5
<><>12.5
<><>30.9
<><>10.9
<><>25.7
<><>11.7
<><>日本
<><>1.9
<><>7.0
<><>8.4
<><>6.4
<><>-23.6
<><>7.5
<><>30.0
<><>6.5
<><>6.0
<><>5.9
<><>欧洲
<><>11.9.
<><>12.0
<><>12.3
<><>11.5
<><>-36.0
<><>11.2
<><>38.6
<><>10.4
<><>16.1
<><>10.3
<><>东协
<><>8.9
<><>14.2
<><>24.6
<><>15.0
<><>-36.8
<><>14.4
<><>55.6
<><>15.0
<><>28.1
<><>16.4
<><>资料来源:财政部。
<><>注:中国的数据包括中国大陆与香港。
<><>
<><>表二、台湾对主要国家出口成长规模:2007为基準
<><>2007 H1
<><>2008 H1
<><>2009 H1
<><>2010 H1
<><>2011 H1
<><>中国
<><>100.00%
<><>121.70%
<><>77.64%
<><>125.71%
<><>138.28%
<><>美国
<><>100.00%
<><>99.10%
<><>71.85%
<><>94.05%
<><>118.22%
<><>日本
<><>100.00%
<><>108.40%
<><>82.82%
<><>107.66%
<><>114.12%
<><>欧洲
<><>100.00%
<><>112.30%
<><>71.87%
<><>99.61%
<><>115.65%
<><>东协
<><>100.00%
<><>124.60%
<><>78.75%
<><>122.53%
<><>156.96%
<><>
<><>
表三、台湾对大陆地区进出口与贸易出超
出口估算值
进口值
贸易总额
出超
2007M01
5,877
2,355
8,232
3,522
2007M02
3,809
1,620
5,429
2,189
2007M03
6,072
2,083
8,156
3,989
2007M04
5,925
2,387
8,312
3,538
2007M05
5,658
2,365
8,023
3,292
2007M06
6,005
2,329
8,334
3,675
2007M07
6,456
2,596
9,052
3,860
2007M08
6,550
2,320
8,870
4,230
2007M09
7,210
2,440
9,650
4,769
2007M10
6,898
2,467
9,365
4,431
2007M11
6,792
2,426
9,218
4,366
2007M12
6,995
2,625
9,620
4,370
2008M01
6,735
2,763
9,498
3,972
2008M02
4,938
1,777
6,716
3,161
2008M03
7,397
2,908
10,305
4,490
2008M04
7,022
2,852
9,875
4,170
2008M05
7,083
2,912
9,995
4,170
2008M06
7,407
2,968
10,375
4,438
2008M07
6,743
2,952
9,695
3,791
2008M08
7,395
3,150
10,545
4,245
2008M09
6,160
2,694
8,855
3,466
2008M10
5,664
2,416
8,081
3,248
2008M11
4,160
2,198
6,358
1,962
2008M12
3,273
1,800
5,073
1,473
2009M01
2,764
1,337
4,101
1,427
2009M02
3,706
1,387
5,093
2,319
2009M03
4,691
1,943
6,633
2,748
2009M04
4,655
1,735
6,390
2,920
2009M05
4,942
1,771
6,713
3,171
2009M06
5,246
2,053
7,299
3,193
2009M07
5,220
2,024
7,243
3,196
2009M08
6,088
2,154
8,242
3,934
2009M09
6,144
2,485
8,628
3,659
2009M10
6,178
2,270
8,449
3,908
2009M11
6,179
2,704
8,882
3,475
2009M12
6,280
2,562
8,842
3,718
2010M01
7,027
2,681
9,707
4,346
2010M02
4,851
2,028
6,879
2,823
2010M03
7,470
2,773
10,242
4,697
2010M04
7,168
2,647
9,814
4,521
2010M05
8,216
3,255
11,471
4,961
2010M06
6,977
3,022
9,999
3,955
2010M07
7,310
3,001
10,311
4,309
2010M08
7,359
3,214
10,573
4,146
2010M09
6,778
3,098
9,876
3,680
2010M10
7,283
3,221
10,504
4,062
2010M11
7,364
3,615
10,979
3,749
2010M12
7,029
3,392
10,421
3,637
2011M01
7,414
3,724
11,139
3,690
2011M02
6,268
2,489
8,757
3,779
2011M03
8,256
4,078
12,334
4,178
2011M04
8,132
3,886
12,019
4,246
2011M05
8,315
4,189
12,504
4,126
资料来源:行政院主计处
<><>
- 站长推荐
- 最近发表